農民工不只在城市里工作,也在城市里生活,要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的規(guī)則秩序,更要幫他們建立與城市的情感聯(lián)結.
最近朋友家里的小時工更換比較頻繁,家政公司每派來一名新人,她都得把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洗衣液等清潔液的使用劑量、衣物床品的收納方式講解一遍,把哪塊抹布擦哪里,哪里用拖把、哪里用吸塵器也要強調一番。朋友說,不這樣不行啊,真有阿姨一塊抹布“打天下”,擦了地板擦桌子,連廚房洗手間都不放過,有的還把垃圾亂放在樓道里引來鄰居投訴。她感慨,每家家電品牌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家政公司培訓不了這么細致可以理解,但起碼的衛(wèi)生習慣、公共意識得指導一下吧,不然這些阿姨怎么才能適應城市生活啊。
朋友的“吐槽”讓筆者想起另一個關于培訓的故事。朋友圈里時常有人曬出一家火鍋店讓人震驚的服務:送飲料、送眼鏡布、送陪伴玩偶……這些貼心服務據(jù)說都是員工出自對工作的熱愛而想出的點子。這些員工中有很多也是直接從鄉(xiāng)村進入城市的農民,他們?yōu)樯哆@么有創(chuàng)意,這么愿意動腦筋去吸引顧客?原來這家企業(yè)在進行新員工培訓時,不僅要求他們掌握冷冰冰的服務標準,更幫助他們學習如何使用ATM(自動取款機)、如何乘坐地鐵、如何買公交卡、充值等城市生活技能。雖然看起來全部是生活瑣事,但如此帶有關懷溫度的開始,怎能不讓員工全心投入這份工作、爆發(fā)出強大的創(chuàng)新力呢?
如何開展農民工培訓不是新話題,對此已經進行過很多討論,也有很多有益的嘗試,但不得不說現(xiàn)狀還不是很令人滿意。問題究竟出在哪里?筆者覺得從后一個故事中似乎能夠得到些許啟示。
農民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是從熟悉的鄉(xiāng)土文明急速走進現(xiàn)代的城市文化。這兩者之間,大到人文環(huán)境、社會規(guī)則,小到生活細節(jié)、說話方式都有著巨大的不同,而且其中的很多不同要真正在這個環(huán)境中生活過才能體會得到,才能潛移默化的。試想,一個初來乍到的城市“新人”,如果沒有有效的指引,他如何適應這種不同。適應不了這種不同,會不會出現(xiàn)即使他本領再高,也始終是這個城市“局外人”的情形呢?
不做城市“局外人”,這就對農民工培訓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技能培訓依然重要,通過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讓他們建立職業(yè)規(guī)范意識,因為這是他們在城市里安身立命的本錢。做月嫂,就得熟練掌握新生兒和產婦的護理技巧,做餐廳服務員,不了解點菜流程、對顧客需求不能及時響應恐怕說不過去。另一方面,生活培訓也不可或缺。因為他們不只要在城市里工作,也要在城市里生活,通過培訓和指導讓他們了解城市的生活方式,適應城市生活的規(guī)則、秩序、習慣,幫助他們縮短與新環(huán)境的磨合時間,盡快融入城市。
融城,其實不只是對農民工培訓的要求,在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的當下,很多工作都應當以此為目標,因為未來會有更多的農民進入城市,成為新的城市人。就業(yè)、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完善,解除進城農民融城的政策制約;與此同時,加強生活指導、扶助,幫他們建立與城市更緊密的情感聯(lián)結。如此,才能讓城市新人的融城之路走得更加順暢。
(編輯:宇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