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劉玉海散文詩六章

  來源:今日文教周刊劉玉海2024-11-1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望見你的身摟,我干渴的心頓時涌出一股清泉,同時領略到兩珠捻動翡翠的甜憨。

綠色的音符

望見你的身摟,我干渴的心頓時涌出一股清泉,同時領略到兩珠捻動翡翠的甜憨。

我知道你的心愿,你一出世就眷戀藍天,眷戀廣闊的空間;每次拔節(jié),每次舒發(fā)出風姿各異的新鮮。

你擴展著龐大生命之綠似乎還不對勁,又在烈日蒸騰的時候,將艷紅的花朵興奮地高高舉起,舉起你青春的火把,舉起你風流般的自豪!

秋天里,當各種花兒衰怨地離去時,你變得謙遜、沉穩(wěn)——你要給你的姐妹們爭口氣;于是,你的花朵更艷了,更有氣勢了。

每次花落,你幾乎來不及喘口氣,又開始新的醞釀——直到冬天勸你休息的時候,你才開始自己的回顧。你沉思著,沉思中留給

人間豐碩的種子,肥壯的根......

你告訴我:美的品格啊,絕不是嬌嬌怪氣!

塵緣

有緣其緣,使你我相遇,構成這段朦朧的美麗,了不卻得塵緣,總是注定在我們的生命力。

無論何時,我都會在遙遠的地方,默默地祝福你,做你的守望石。

既使光陰能夠倒轉,人可以重新活過,我也要做今天的自己,經(jīng)歷所有的坎坷憂傷,悲歡離合,不為別的,只為留在我們心底那永遠磨不滅的塵緣。

忘不了你的微笑,你的哭泣,還有那心底的只有短暫的一程,可那么一程永遠清晰地疊在我們心底。只是歲月難追蹤,雖然從路到回路,永遠是一路風雨一路塵,可我們依舊會如約而來,值得留戀和傾注定也只有這份該有又該無的塵緣。

默默相對,默默地,可我們從默默中歷過仿徨的感情歷程,畢竟它使我們讀懂了留住彼此心底的感情真諦——愛和恨。

沒有誰能取代記憶中你和那段我們曾面對過的世界;心與心,依然如故,留給我和你的只有這份注入內心深處的塵緣和那么刻骨銘心的思念......

冬戀

雪花紛飛,無數(shù)欲望點綴漫天潔白的心愿......真想站在你身邊,在你恬靜的依偎中,折一枝柳條,用綴滿鵝黃色的春蕾,應和遠方飄來的戀愛,愛萬山紅遍的旗語輝煌你也輝煌我。

就這樣,許許多多寒峭的音符被原來的季節(jié)風漸漸省略......就這樣,許許多多燦爛浪漫的夢從睫毛間悄然滑落,留下的只有這雙深情的眼睛,一往情深地吟著這首刻骨銘心的戀歌!

……紅色的風雪衫遠去之后,這個季節(jié)相思成淚的詩行,打濕了黃昏每行行色匆匆的步履。遠方的女孩,你是否永遠站在路口等待那遙遠的許諾......

雪花飄飄,是在訴說相思,訴說離愁,訴說渴望,訴說冬日里那永不褪色的記憶。你融化憂郁,融化煩惱,融化每次次夢的相遇;讓我走進你的自然,你的純樸,你的癡狂,你的美麗,從此結束我的奔波我的流浪。

讓我捧起黃昏,捧起你潔白健美的豐潤,你的摯誠,你的溫馨,讓我撲進你火熱的胸膛,燃盡我全部的彷徨。遠方的女孩,我會永遠站在這個路口等待我們的那個許諾。

聽風

冬日里。風,悄悄地啼哭,悄悄地嘆息,那樣的悲涼,那樣的孤寂。

風,一天天消瘦,一天天沉落,一天天壞了脾氣。

為什么?我不知道。

當我走進山里,才明白,風的戀人——綠色早早悄悄離去。風,你失戀了。

你在冬日里變了,變得冷酷,無情;變得悲戚,沒有柔情,沒有暖意。

風,不要悲戚,不要嘆息。綠色在春天里等著你。

等春

在紛紛揚揚的飛雪中等你,再料峭刺骨的寒風中等你,在嚴冬冰冷的街燈下等你,在季節(jié)的每一站臺上等你。

當群山再次獲得蘇醒,當溪流再次屬于歌唱,當深林再次走向繁盛,當嚴寒的陰影徹底從原野上逃遁......

我堅信,你已經(jīng)真摯來臨。

可是原諒我吧,如期歸來的春天。

因為等待的太久,因為渴望的太深,在你輝煌而至的時候,我的歡欣,不是微笑,你是雀躍,而是——

默默流淌的熱淚和被淚水沾濕的雙眸。

月季花

立在高雅庸俗之間,用樸實和勤奮舉起春天。當然,我沒有君子蘭高雅,沒有路邊草堅韌,可這堅韌中竟生出些許隨便......

那么,我還是我吧,不卑不亢,年年月月,芳香不斷……

作者簡介:

劉玉海,男,1968年生于河南安陽,退役軍人,河南安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安陽市龍安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文學研究院 理事。

實習編輯:王曦

安陽劉玉海散文詩六章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