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好運這回事,都是因果的效應

  來源:華人佛教2020-12-08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1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客座教授駱慧瑛博士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jié)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四場演講
        編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9日,由香港孔教學院、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支持,香港寶蓮禪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學會、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香港觀音講堂協辦,鳳凰網佛教、鳳凰網國學媒體協辦,旭日慈善基金、安達國際贊助支持的第六屆觀音文化節(jié)佛教文化講座在香港葵涌觀音堂舉行。佛教文化講座的主題為“慈悲的力量,‘疫’境當自強”。1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客座教授駱慧瑛博士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jié)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四場演講。駱慧瑛博士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增強身心靈環(huán)保意識》。在主題演講之后,駱慧瑛博士與主持人曾瀞漪、現場觀眾進行了對話。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駱慧瑛:苦難不一定是壞事,是給你修正自己的機會

主持人曾瀞漪:駱博士請就座,請坐。記得我在開場的時候講過,全球最大的三大經濟體,現在最大的共識就是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氣候、環(huán)保,到底能不能達到大家所定的目標,其實有個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減排、減碳的目標,這是一個評判的標準。我要請教一下駱博士,如何判斷我們的身心靈是環(huán)保的?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判斷?身體、心理和我們的靈性,身心靈是環(huán)保的,我們怎么(判斷)?有沒有依據?請告訴我們。

駱慧瑛博士:好,謝謝主持人。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問題,因為這個比較抽象,我們怎么判斷?依據什么呢?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機器幫我們掃瞄一下你是不是環(huán)保的,你是不是健康的。在醫(yī)院可以掃瞄身體,我們的腦袋里是不是環(huán)保?其實你是看到的,因為它有形象出來,你的“果”會顯現出你有沒有笑容?你的眼神是不是慈悲?你的生活是不是好的?你的腦袋里、意念里是清凈的嗎?是喜悅嗎?你就知道你是不是環(huán)保。

你如果有一個很和諧的家庭,你的心靈貪瞋癡比較多,還是戒定慧比較多。你的話是給人歡喜嗎?給人信心嗎?給人方便嗎?還是都是臟的,都是罵人的?造了惡果,然后又說運氣不好,其實這都是自招的,因為有因果的效應。所以你要檢查自己,你的心靈、身體有沒有環(huán)保,你的身體有沒有健康。其實就是從因地開始,剛剛我們說的從因地開始,這個映現出來的已經是“果”。佛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那個是“果”,他是怎么樣來的?他是修來的,他是累生修來的,不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現在做的也是一樣,所以去年的環(huán)保功課已經交出來了,你身體好不好、你有沒有笑容、你的事業(yè)好不好、有沒有朋友,其實這個都已經是我們的成績表,都已經現出來了,只是我們平常有沒有檢查,還是以為他比較好運,沒有好運這一回事的,都是因果的關系,因果的效應。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答的非常好。身心靈的環(huán)保也許可以從“有形”和“無形”這兩個方面來看,比如說剛剛駱博士談到的“有形”,我看到你,你的身體健不健康,其實很容易看得出來。比如中醫(yī)說的臉色問題,你的臉色好不好,你的氣血循環(huán),你的身體健康狀況,外表就可以看得出來。還有就是,人家喜不喜歡跟你接近,這也是一個你給人家感覺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環(huán)保的人,人家就愿意多跟你接近、多跟你親近。從某個方面來說“無形”,就是你站出來之后,你有一個場,這個場究竟是一個正能量場,又或者是一個負能量場,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環(huán)保的一種表現是吧?

駱慧瑛博士:“果”不是偶然出現的,我們看到的都是人家的“果”,人家下苦功的時候沒有看到,背后都是要做功課的。所以心靈、身體的環(huán)?;?,我們不要眼睛只是看外面很羨慕,佛菩薩多莊嚴,其實都是累生累世修來的。

佛陀在《本生經》里面說,他經歷過很多的苦難,所以苦難不一定是壞事,苦難就是機會,讓我們修正自己,去布施。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駱慧瑛:嘴巴可以結緣也可以結怨,看你怎么用

主持人曾瀞漪:這讓我想到環(huán)保意識的提升,其實就是要從身、口、意這三個方面,您覺得身、口、意這三個方面,哪一個方面是最難做的?比如說身體健康,我們堅持就能做得到的,意念呢?我們也可以說像你剛剛講的,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去念經、去持咒等等之類?!翱凇边@個部分,我個人覺得“口”是最難的,有時候沖口而出,這件事情傷別人又傷到自己,最后修行就破功了。所以我想請問,就您個人來說,您覺得身、口、意這三方面,如果要提升我們的心靈環(huán)保意識的話,哪一方面是最難的?

駱慧瑛博士:主持人問這個真的是太好了,特別是她問,因為她口才很好,我們一張嘴可以結很多的緣,也可以結很多的怨,結緣跟結怨都是一張嘴,所以這是我們的刀,我們怎么樣用這個刀。你這個刀可以切菜,供養(yǎng)一餐一餐的美食給人家吃,還是傷害了人家,都是一張嘴,有一些人就會講話太過于傷害別人。我身邊有幾位朋友都是這樣,很會講話,可同時很多時候也傷害了別人,因為沒有經過訓練,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學佛有訓練,我們知道因果。我們知道要“愛語”要“同事”,要給人信心、給人希望,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有些人不知道,沒有這個界限,就變得危險了,以為自己口才好就很快地說出來,所以表面上,那個身、口、意,嘴巴是最麻煩的、最難搞的。

你說一句好話,人家會記得幾十年,所以說好話很重要。當然,你不要罵人家,罵人家,人家也會記得幾十年,弄不好下一輩子還會記得,所以好的也是一句話,不好的又是一句話,干嘛我們不說好的呢?當然,說好話的同時也要說真話,不然就會打妄語了。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說好話的重要,還有一個就是讓別人覺得這個環(huán)境會比較舒適,也就是說聽起來不刺耳。其實某方面來說,就是當我們的身、口、意都做到一個環(huán)保的狀態(tài)的時候,對這個社會也能夠產生一個貢獻,就是幫助社會更加的環(huán)保、清靜。還有我覺得在現在的社會,我們也真想做好人,也真想說好話,但確實很難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會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現在我們用最多的就是手機,手機有很多的視頻、有很多的評論,比如說像我們這樣做電視行業(yè)的,有時候我們不認識觀眾,可是他看到我們的表現就會給我們評價,確實說好話的時候、給你好評論的時候,你會很開心,給你不好評論的時候,你心里會很波折。待會我再告訴你,我會怎么做,但是我相信,其實當老師也是這樣,老師教得好的時候,我估計現在學生說好話的不太多,罵的比較多一點,你怎么面對這種在修行過程當中遇到的,對你說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話的時候,你會怎么去反應這個事情 該怎么去面對?

駱慧瑛博士:這個也是非常實在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們善緣、好運,那就非常好了,我想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遇到,可是有些時候也會遇到一些沒有那么好的,那很正常的。佛陀在世的時候,連佛陀具足智慧的一個人,也會遇到外道來誹謗,那他怎么做?佛陀教我們怎么做?人家送禮物來,你不收就退回去,我們不用罵他,不用想辦法去害他,不用去報仇,什么都不用,我們不接收就好了。這個聽起來很簡單,一點都不簡單,你嘴巴要不動,你口才可能也很好,他罵我一句,我可以罵他十句,更慘、更烈的都可以。要守住自己的嘴巴,那個“業(yè)”不要放在一起,不要連續(xù),這個是什么?我們剛剛說的禪定力,我們的戒定慧都在里面。

佛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佛法,他連沒說的都是佛法。我們就把自己守住,把自己的身、口、意守住,不要去發(fā)飆。這個代表什么?我們要守住定力、禪定,這個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要做得到的。遇到不好的事情,遇到有人不同意你、不欣賞你,那是很正常的了,起碼我們不要動這個心,不要給八風,稱、譏、毀、譽,人家贊嘆你也是風,人家罵你也是風,你不要有依戀。

依戀在哪里?在那個自我。因為我們以為有那個“我”,我很完美、我很厲害、很漂亮,他干嘛罵我。因為有“我”的存在,就會有對立,你根本不同意我,如果沒有的話,那只是聲音而已,那個罵的話只是聲音,無論是有多臟有多不好聽,這個只是因緣而已,我們就不用依戀。所以我們也觀照得到,干嘛我不高興?干嘛人家罵我不高興?是不是有那個我,自我太強了。如果他不同意,他那個水平就這樣,他的因緣就是這樣,他從出生到現在受的教育跟背景,那個因緣是很復雜的,條件很復雜,他不理解沒關系,我們應該很慈悲,幫不了他,如果有因緣再幫他,而不是生他的氣,為什么他這樣看自己,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重、太高就好了。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我覺得面對現在網絡世界里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旦我們被攻擊的時候,我們就先不要再看下去了,否則越看越憤怒,控制不住 怎么辦呢?氣得要命怎么辦呢?先不看,把計算機或者是手機關起來,然后再想一想為什么會罵我?為什么我會被罵?他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有道理,我接受,我要修改,如果沒有道理就不要理他。我們在這個社會,彼此之間一定會有很多的碰撞,會有很多的摩擦,有些時候,我們真的就沖口而出了,這個傷害確實是自己都不想,但造成了,怎么辦?有沒有個方法是環(huán)保的做法,就是要掃干凈或者是清干凈,比如認錯、懺悔,是不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身心靈保持,或者是走向更加清靜的一個做法,您覺得呢?

駱慧瑛博士:是,非常正確,有層次的。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從一出生到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的,應該有懺悔的機會,可是我們沒有去面對,沒有去懺悔,那就什么?如果一個杯子沒有洗干凈,你倒什么水進去還是臟的,所以懺悔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學會懺悔,那是一個更新、重建、改正的機會,那么好的機會,我們怎么可以錯過了,所以這個懺悔是其中第一步,最基本的一步。連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好,其他的就很難說??墒亲鐾甑谝徊綉曰谥?,還要積極的去改善,我們就可以更進步多一點。改善完了,我們要主動地、積極地去結緣,所以我們的嘴巴不單指不要去罵人、不要去生氣,還要說好話、做好事。你要有好運、你要有善緣、你要有貴人,首先要當別人的貴人,這個才是正確的一個因果效應。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駱慧瑛: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別人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也就是說先不要問別人做得對不對,先問自己做的對不對,如果我們做對了,那是應該的。如果我們做錯,就立刻懺悔。就像你講的,這個“果”就會至少停在那里,不會再擴大了。然后我們會把可能已經產生的傷害至少化解到一個最小的地步,然后再去化解這個問題。在今天的活動當中,就像我們每一場一樣都會有鳳凰網網友的提問,有個網友這么說,有人說憤怒的時候要釋放出來,否則積壓在內心容易導致疾病,您怎么看待?如何做到既不積壓負面情緒,又可以不傷害他人?

駱慧瑛博士:這是一些很普及的問題,如果自己遇到事情而憤怒,又不想傷害別人,怎么去處理這個情緒呢?其實要看個人,最好就是沒有情緒沒有憤怒,不過這個機會比較少,但是有些人憤怒比較多的,例如有一些人脾氣暴燥,脾氣暴躁怎么辦呢?

見到一些朋友,很流行去打拳,去打泰拳發(fā)泄出來,又不會傷害到別人。不要去打兒女、打丈夫,打一下枕頭,起碼不要去找人吵架,去找麻煩。

以前在英國,我聽說酒館很多都是鬧事的,喝醉酒就去鬧事。如果我們這些斯文人又不喜歡打拳擊,脾氣也不算很大,但是有時候也會有一點脾氣,有一點憤怒、抑郁、焦慮,怎樣發(fā)泄出去呢?你不可以困在身體里面,你選擇喜歡的,爬山也好、在家里跳舞也好,或者你喜歡寫書法,抄一下經文,這些都是很好的調理自己情緒的方法,或者你是比較有修行的,持咒、聽梵唄、聽音樂、聽開示,所以說“轉化”是很重要的。

境緣無論如何都是這樣,無論如何都有人在罵你,無論如何都是有疫情,我們怎么去轉化它呢?是自己去調整,自己找方法,所以剛才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起碼不要傷害別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情緒的波動,自己不懂得去解決就找別人來罵,這是很差勁的做法、很低級的做法。我們要做層次高點的,打拳也好、抄經也好、聽梵唄也好,自己先處理才去面對別人,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別人。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人類最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貪瞋癡,其中的“瞋”是做壞事的,有時發(fā)脾氣的時候不知道怎么辦,比如說我們??吹揭恍╇娨晞。瑫牭揭恍┕适抡f,剛好這個人發(fā)脾氣的時候,狗走過去、貓走過去,他就踢狗一踢貓一腳,貓狗都受累了。其實我想就您剛剛在演講當中特別談到,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有一個密碼,那個密碼就是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要想到跟什么能夠對接起來,怎么樣接應起來。比如說情緒不好,我就想起來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這時候把心平靜下來。然后你剛剛提到的寫書法也是一種,如果說他自己覺得寫書法是最能夠讓他安靜平靜下來的,這也是他能夠讓脾氣、讓憤怒安靜下來的密碼之一。好,我們還有一點點時間,現場的觀眾有沒有在今天的講座當中有疑問要請教我們駱博士的?我們現場的朋友,今天真的謝謝你們,超出我的想象,很多朋友來到現場參加,謝謝你們!所以我想你們來到這里,一定有一些問題是想聊一聊或者提出,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有沒有師兄、師姐,我們最后一排這位朋友,謝謝!

現場觀眾:駱博士您好,我們知道這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在這場疫情當中,很多人是在家里很長一段時間,其實夫妻兩人平時的相處,我相信這么多年也沒有今年的時間長,在今年前一陣子有一個數字顯示,今年因為疫情,大家在家里,特別是夫妻的相處之中出現了離婚率的數字在攀升,我們知道我們學佛的弟子會安住在這念心上,那么對于大眾來講,如何讓他的心能夠清靜?能夠安住自己的身心?謝謝!

駱慧瑛博士:因為每個家庭就是一個小道場,我們怎么樣面對,我們不是面對對方,我們面對的是自己的習氣,這個習氣有因緣就出來了,如果有不合的情況,就是因為自己的習氣或是對方的習氣,那是很正常的,我們怎么去面對才真的是一個問題,我們怎么樣去面對?剛才說的轉化,我們剛剛提了幾個方案,你選一個你覺得是契合的,你要記住你的密碼。

我知道因果,我知道我不能罵他,我罵他,他可能罵我,。我要對他好,他才會對我好。因為你對他好,可能他對你更好??赡芤淮尾恍?,再一次。今天不行,明天再來。所以家庭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修行道場。

這一次我們有機會免費地參加了一個密集的課程,大家都可以參加。應該疫情過去之后,大家修行得都會比較有進步了。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駱博士,非常精彩,給她熱烈掌聲,謝謝!在這里我們要謝謝我們的同修,在今年的疫情當中,我們可以在家庭小道場免費地練習,以后回去我知道了。如果我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就會說請你提醒我,這是我的習氣,我一定要對你更好一點。我想在這里也互相勉勵大家,確實家里是個小道場,我們在疫情之下如何讓身心靈增強環(huán)保意識,我覺得最重要就是面對自己的弱點,不斷地想自己身口意當中最弱的部分,然后把習氣給休息掉,我覺得這個就會越來越好了。個人環(huán)保了,社會就環(huán)保。社會環(huán)保了,地球就環(huán)保,世界就越來越好了。謝謝駱博士!也謝謝大家!

對話駱慧瑛博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駱慧瑛博士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