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黃一山羅列出來的這些人:吳孟達67歲、徐少強70歲、袁祥仁74歲、顏光興65歲......這些被叫哥、兄、老師的演員們,有很多從五六十年代起,就已經(jīng)開始拍戲。毫不夸張地說,他們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崛起、輝煌和沒落,但如今他們都把橫店當成了家。
一直認為,香港老戲骨不僅是演員,而是一個符號。
如今,當人們再談起香港老戲骨,這個符號化成了五味雜陳的八個字: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那些記憶中的經(jīng)典角色、應接不暇的花邊緋聞、疲于奔命的專業(yè)敬業(yè),最終都散落成了唏噓的詩句:
他們在燦爛中走進我們的記憶
帶著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果實
而我們卻在寒冬中圍爐夜話
感慨著他們的落魄和唏噓
11月11日晚,“細龜”黃一山在社交平臺貼了一組照片,并配文:“今天是個好日子,在橫店白天遇到達哥、家仁哥、楊明哥、顏導、耀景兄;晚上開機宴遇到大俠徐少強、徐偉棟兩父子、袁祥仁老師......”
僅是一天,黃一山就偶遇了這么多的老戲骨。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現(xiàn)在的橫店影視城到底有多少個香港老戲骨?
看到這種“盛況”,真的不禁讓人感嘆:橫店影視城成了香港老戲骨的“養(yǎng)老院”!
這句話盡管有些尖酸刻薄,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光黃一山羅列出來的這些人:吳孟達67歲、徐少強70歲、袁祥仁74歲、顏光興65歲......這些被叫哥、兄、老師的演員們,有很多從五六十年代起,就已經(jīng)開始拍戲。毫不夸張地說,他們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崛起、輝煌和沒落,但如今他們都把橫店當成了家。
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現(xiàn)年65歲的顏光興,他從“南國藝員訓練班”畢業(yè),進入影視圈之后,輾轉(zhuǎn)了電懋、邵氏、嘉禾、新藝城、中國星、英皇等多家影視公司,如今漂泊到了橫店;而徐少強則從邵氏、麗的、亞視、TVB......從大熒幕跑到電視臺,再從電視臺跑到橫店;吳孟達則合作了鄭少秋、周星馳、劉德華、吳京等各個時代的巨星,現(xiàn)在的“歸宿”竟然也是橫店......
扒姐并非是看碟下菜、看圖說話。
集表演、口才、主持等多項才華于一身的多棲香港藝人樓南光,跟林正英、錢小豪、午馬等人一起在八十年代掀起了靈幻僵尸片的熱潮?,F(xiàn)如今,他常駐橫店,不僅租有房子,還配備了電瓶車。
關海山徒弟,TVB“綠葉王”艾威,近年來把演藝事業(yè)放到內(nèi)地之后,在橫店拍戲一直拍到大年二十八,才回香港。
被譽為“新加坡第一古裝小生”、“最帥花無缺”的吳岱融,直言:“近年來,有一大半的戲都是在橫店拍的!”
如果不打省略號,繼續(xù)盤點下去,你還會覺得“橫店影視城成了香港老戲骨的養(yǎng)老院”是一件危言聳聽的事情嗎?
如果你覺得“正說”還是無法說服你,那么我們反著來看。
今年的6月份,香港ViuTV(娛樂電視)做了一檔聚焦中老年藝人生存現(xiàn)狀的綜藝節(jié)目——《中佬唔易做》,請的嘉賓既有古明華、袁富華這樣的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也有麥長青、敖嘉年這樣剛步入中年的多棲藝人。
這幾位大家印象深刻吧,仿佛他們昨天還在演戲。但這些演技有目共睹,且已經(jīng)得到過專業(yè)認可的老戲骨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們:“我由舊歷年之前已經(jīng)開始沒工作了!”
簡單對比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今的香港電影市場已是哀鴻遍野!
舉得這幾位例子已經(jīng)算比較“正面”的了,如果再羅列一些擺地攤的關聰、付不起醫(yī)藥費的盧海鵬、當保安的李中寧這樣的例子,估計大家會覺得更唏噓。
而與之對應的卻是“橫店養(yǎng)老院”的良好待遇,黃一山在十月份跟“花花影業(yè)”一口氣簽下了15部電影的合約,預計要拍到明年的一月底。
你以為這就完了?
一邊拍戲的黃一山,一邊還在運營著自己的自媒體平臺。
短短的幾個月,收獲了400萬粉絲。
而且他還要搞直播帶貨,還要開演唱會。
同時,他還會接二連三地請假,出席商業(yè)活動。
今年10月底剛簽下15部戲約,拍到明年的1月底,也就3個月的時間。
這三個月內(nèi),黃一山要一邊拍戲,一邊做直播帶貨;一邊要運營自媒體,一邊還要出席商業(yè)活動?
請問,你們不是把橫店影視城當成養(yǎng)老院,還是當成什么?
你以為黃一山是個例嗎?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因拍《天蠶變》中途跑去和古龍拼酒的徐少強,遭到香港娛樂圈的多年封殺,一度淪落到要拍風月片才能維持生計。
轉(zhuǎn)戰(zhàn)內(nèi)地之后,其光在2020年就參演了三四十部影視劇之多,光豆瓣就收錄了十三部!
電影拍得快、拍得多,并不是罪過,但問題是本來演技不俗的這些老戲骨們拍了些什么?有幾部及格分(6.0分)以上的嗎?
黃一山和徐少強還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难輪T,如果再舉一些冷門的、小眾香港老戲骨的例子,估計情況更會超乎你的想象。在內(nèi)地的網(wǎng)劇、網(wǎng)大市場上,你總是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不得不讓人感嘆:紅不紅,網(wǎng)劇網(wǎng)大露一露!
客觀地說,香港電影式微,香港電影人“北上”,這是大勢所趨;現(xiàn)如今,內(nèi)地影視行業(yè)的薪資待遇要比香港好,這也是事實;網(wǎng)劇、網(wǎng)大需要采用“以舊帶新——流量明星當主角、香港老戲骨做配”,這也是行業(yè)的發(fā)展需要。
但這些老戲骨們,到底有沒有肩負起重振香港電影雄風的重任?到底有沒有擔得起“老戲骨”這個稱號?到底是為了撈金,還是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
這些問題值得深思——他們和我們都心知肚明!
同時,這個現(xiàn)象也引起了我們另外的思考:一邊是香港老戲骨一年要拍幾十部戲,疲于奔命;一邊卻是內(nèi)地演員抱怨沒有資源、沒有機會,叫苦不迭,那么,問題出在哪了呢?
2018年,內(nèi)地重拍《英雄本色》時請狄龍參演,狄龍揮揮手:“你上哪再去給我找一個張國榮?”
或許狄龍永遠無法想象,縱使重拍《英雄本色》沒有狄龍,他們還可以找王龍、趙龍、李龍;縱使重拍《英雄本色》沒有張國榮,他們還可以找到王國榮、趙國榮、李國榮;縱使內(nèi)地老戲骨無戲可拍,他們還會找到香港老戲骨。
扒姐并非尖酸刻薄之徒,香港老戲骨們的北上,恰恰證明了內(nèi)地電影的崛起。他們的專業(yè)、敬業(yè)和演技,值得內(nèi)地電影人學習。有很多六七十歲、甚至八九十歲的他們,至今仍然奔波于各個劇組,這又怎能不讓人感動和欽佩呢?
但電影這門藝術,畢竟是需要用作品說話的;華語影視的崛起,也不僅僅是要在數(shù)量上取勝。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批香港老戲骨凋零了之后,誰又會來接棒呢?
剛剛過去的疫情,讓電影市場遭遇了重創(chuàng)。短短的幾個月之后,中國電影便恢復了元氣,且有了欣欣向榮之勢。這是祖國的強大使然,也是所有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使然。
只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之路,任重而道遠。
但愿多年以后的這些老戲骨們,能夠無愧于心,能夠拍拍胸脯說:“我在橫店影視城養(yǎng)老了多年,我曾為華語電影盡過力!”
(編輯: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