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聚焦疫情新聞中的高頻詞

  來源:上觀新聞施晨露2020-03-1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抗擊疫情”有語病?“陰性”“陽性”到底指什么?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上?!兑慕雷帧冯s志開辟“疫情聚焦”專欄,為抗疫輿情新聞中的高頻詞提供專業(yè)解析。

“抗擊疫情”有語?。俊瓣幮浴薄瓣栃浴钡降字甘裁??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上?!兑慕雷帧冯s志開辟“疫情聚焦”專欄,為抗疫輿情新聞中的高頻詞提供專業(yè)解析。繼3月號對“核酸檢測”“方艙醫(yī)院”“負壓救護車”“負壓病房”等專業(yè)詞匯作出剖析后,新一期雜志繼續(xù)辨析疫情新聞中的熱詞,同時針對“暴發(fā)”與“爆發(fā)”、“帶口罩”與“戴口罩”、“截止”與“截至”、“勠力同心”與“戮力同心”等易混淆的詞語,為讀者解惑。

《“抗擊疫情”有語病?》一文談到,自新冠肺炎以來,“抗擊疫情”“阻擊疫情”“防控疫情”等,成為媒體高頻用語。有人說,這些說法都有問題:情,指事情發(fā)展所表現(xiàn)出的總體狀況;疫情,即疫病發(fā)生和流行的狀況?!翱箵簟薄白钃簟薄胺揽亍钡膽撌恰耙卟 ?,怎么會是“疫病發(fā)生和流行的狀況”?因此,“抗擊疫情”“阻擊疫情”“防控疫情”等,都有語病。

然而,在一定范圍內(nèi)進行的“語感測試”顯示,絕大部分人認為“抗擊疫情”“阻擊疫情”“防控疫情”很自然,不覺得有語病。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既然絕大部分人都覺得很自然,那就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

《咬文嚼字》刊載的這篇文章提出,“抗擊”“阻擊”“防控”等動詞,在用法上有相同的特征。這類動詞要求帶一個事件賓語,在語法上的表現(xiàn)是,賓語由小句充當,如“抗擊法西斯入侵”“阻擊倭寇犯我邊境”“防控傳染病流行”,其中的“法西斯入侵”“倭寇犯我邊境”“傳染病流行”都是一個小句。在具體語用中,小句賓語的謂語部分可以不出現(xiàn),把話說成“抗擊法西斯”“阻擊倭寇”“防控傳染病”。

為什么這些句子把小句賓語轉(zhuǎn)換成名詞賓語后意思基本保持不變?用生成語法理論的術語講,賓語轉(zhuǎn)換而語義不變的原因,是靠“內(nèi)合并”(Internal Merge)的操作完成的。具體來說,之所以“抗擊法西斯”“阻擊倭寇”“防控傳染病”能說,是因為“入侵”“犯我邊境”“流行”已經(jīng)移位“內(nèi)合并”進“法西斯”“倭寇”“傳染病”中去,“抗擊法西斯”就是“抗擊法西斯入侵”、“阻擊倭寇”就是“阻擊倭寇犯我邊境”、“防控傳染病”就是“防控傳染病流行”。

在這些句子中,充當小句主語的詞項隱含謂語部分的語義,從語義上分析,“法西斯”本身含有“入侵”之義,“倭寇”本身含有“犯我邊境”之義,“傳染病”本身含有“流行”之義。這是詞項合并的動因。

同樣,“抗擊疫情”“阻擊疫情”“防控疫情”等之所以成立,也是因為“抗擊疫情”“阻擊疫情”“防控疫情”,其實就是“抗擊疫情加重”“阻擊疫情加重”“防控疫情加重”。在這里,“加重”也“合并”進了“疫情”之中。

由此,文章得出結(jié)論,“抗擊疫情”“阻擊疫情”“防控疫情”等說法,沒有語病,可以理直氣壯地說。

《“陰性”“陽性”到底指什么》一文辨析了近來人們經(jīng)常聽到的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陽性這兩個術語。檢測結(jié)果呈“陰性”表明未感染病毒,檢測結(jié)果呈“陽性”則表明感染病毒?!瓣幮浴薄瓣栃浴钡降资巧兑馑迹繛槭裁次锤腥静《痉Q“陰性”,感染病毒稱“陽性”?這要從“陰”“陽”兩個詞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語義去理解。

“陰”本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陽”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常年偏南。從偏南方向照來的陽光,只能照射山的南面、河的北面,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陽光是照射不到的。因此,“陰”又指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陽”指陽光照射到的地方。進一步引申,“陰”可指不顯露的,“陽”指顯露的。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陰”“陽”用作診斷疾病時對某種試驗或化驗所得結(jié)果的表示方法,當結(jié)果表明體內(nèi)不顯露某種病原體稱“陰性”,當結(jié)果表明體內(nèi)顯露某種病原體稱“陽性”。(施晨露)

(編輯:鑫果)



《咬文嚼字》聚焦疫情新聞中的高頻詞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nèi)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zhuǎn)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zhuǎn)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nèi)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